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課堂心得]3/4研究方法-理論與研究


圖片來自:Seeking Alpha
為什麼研方要放這種圖呢?那是一個美國股市分析的商業網站
因為我突然覺得要做一個像樣的研究就跟拯救股市一樣的令人挫敗


「Are you happly now?」這是一句這陣子很想問自己的話
我可以說我很充實,但快不快樂,我不知道
這幅畫的人大概就是我的答案吧,我很急著想畫好一張圖
但不知道從何下筆?

-------------------------------------廢話停止線-----------------------------------

珊如老師今天先以「做研究」開頭,接下來的課程也是環繞著這個脈絡進行

- 研究的起源:動機為何?問題的好奇
- 研究的邏輯:演繹法(deductive approach)、歸納法(inductive approach)
- 研究的流程:這個部分老師是最後半小時講的,約有七個步驟如下
  1. 動機的出現:經常來自於觀察:
  2. 提出假設(往往會不自覺):可以假說(hypothesis, 統計意味)、假定(assumption, 信念與方法)
  3.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研究設計(決定資料來源)
  5. 分析
  6. 結果
  7. 用途、啟示
而這個研究順序也讓我們對於整個研究的「全景」有初步認識
像我自己大概就還在paper閱讀的「觀察期」
希望可以在某些機會或情境下觸發一些靈感,進一步探討某個主題與建立研究

老師穿插著上週比較少談的Kuhlthau著名的研究
Kuhlthau, C. C. (2004).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n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nd, ed. , pp.29-52). Westport, CT : Libraries Unlimited(ch3~5)

談到Kuhlthau所研究的資訊行為,老師就指出這是一個「經驗」的探討
試圖找出在資訊尋求過程中,使用者(學生)「究竟做了什麼?」
它們的心情、思考、行動上是如何的變化?心境是收斂(indicative)還是開放(invitational)
透過觀察、面談、寫日記等等方式,進行整理而反覆印證的六階段
  1. 接收工作(作業或差事)
  2. 主題選定
  3. 聚焦前的探索
  4. 焦點形成
  5. 資訊收集
  6. 搜尋完畢
珊如老師還覺得Kuhlthau這個研究的兩個特點
  • 探討資訊尋求過程(ISP)的感性面
  • 以及捕捉樣本長時間的動態過程(整個學期)
當然這個模式(model)也就是產生理論的前身!(理論就是下一階段的探討點)

------------------------------------------------------------------------

接著這一階段回到課本「新人第三四章」的重點來進行討論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ch.3,4)

理論(theory)是什麼?」其實還真的沒幾個同能說出來(當然包括我)
老師指出是一種概念(concepts)與概念的結合,並產生一個自己的理論
相關資訊在這個模式下,進一步化繁為簡,能夠找出所謂的「Key Facet」
最後達到一種自我預測(做研究的確不容易呀...)

透過理論的堆砌與時代背景結合,產生「典範(paradigm, perspective, tradition)」
典範是什麼呢?一群具備相同信念、技術的科學家,所找出的一套方法來解決共同的問題!
以圖資領域而言,有兩個典範(系統與使用者導向)
而典範將影響整個領域的研究問題所趨!

今天的最後一個部分就是「方法論」
社會科學就是新人課本介紹的三套方法:(LIB領域用藍字標示)
  1. 實證法(posititvist social science):強調客觀性事實。認為人類是理性的,且社會可用科學化研究的方式來測量與判斷-資訊是客觀的(系統導向)
  2. 詮釋法(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強調主觀經驗的重要。人所在的世界是感知所構成的,每個人面對同一事物都各有看法(老師舉例台灣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個人經驗與動機的影響十分大(使用者導向)
  3. 批判法(critical social science):主流社會主宰非主流社會,因此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權力鬥爭才是生存之道-圖書館的使用群往往是中產階級以上,真正的需要LIB的人卻淪為非讀者(稍微偏激)
另外老師表示實證容易跟實徵主義(empirical)混淆,後者主要討論事件實際的表徵

最後提到知識論與方法論的差異
前者是談「如何去知道」我們該知道的事
後者是談「如何處理」我們發現的事

---------------------------------------------------------------------
下週要交作業:評論文章Onwuegbuzie(1997)"Writing a research proposal: The role of library anxiety, statistics, and composition anxirty"

前提是要先看新人第五章...

---------------------------------------------------------------------

今天是課程進行的第三週,而我們對研究方法的骨架開始有較多的概念
而且這是一個重視邏輯與思考的科目,其實我覺得有一些哲學成分
難怪研究所畢業出來就算是個學者,因為這種基本功的訓練比其他科目都重要
是最後我們將來寫論文的重要屏障與能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