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課堂心得]3/3資訊結構與網頁設計-使用者需求與行為


Jesse James Garrett’s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http://www.jjg.net/elements/


每次上IA我就很快樂,大概跟上學期的軍訓一樣
不用每週準備摘要或Present
只要準備一顆輕鬆愉快的心情就可以了!
在此真的要推薦謝寶煖老師的課
比起所有我上大學以來的所有教授
謝老師真的很會表達內容、很會教!
所以我在打IA的心得時也是非常的愉快~

連找上篇的圖片也免了,他的上課講義都會上傳(就甘心)
為什麼要放這張圖呢,因為今天主題是「使用者經驗與使用者需求」!

------------------------------------------------------------
首先當然是老樣子...對主題有興趣可以自行去部落格下載

今天一開始老師先講了兩個網頁設計的基本罩門
1. 首頁內容
2. 等待時間

沒有錯!這兩件事,先決定了使用者對這個網站90%的印象
接著老師挑選了一堆圖片告訴我們什麼樣子網站叫做爛(還真直阿...)
像是一些讓使用者要調整水平Bar, 或是網頁資訊順序有問題(重要放後面或下面)等等...

鋪陳之後,老師開始講重點啦(當然我也只抄重點...)
首先就是 「資訊尋求模式(ISM)」
這不是一堂純理論的課,老師也以實作、範例為主
所以想一睹ISM的同學,還是要好好去借書翻翻吧

首先討論「極簡資訊模式(Too-Simple)」
只有問題、黑盒子(black magic)、答案,三個東西
就是使用者不知道過程,就得到解答啦

不過在越來越繁複的資訊環境下,這個「黑盒子」必須打開才行
必須讓每個人都知道「資訊要怎麼找」(how)、「要找哪些資訊」(what)

那究竟該找什麼呢?
當然就是要考量到「資訊需求」了
老師分成以下三種
- 唯一解(Right answer):只有一個答案,LIB的Known-item seeking/searching
- 碰運氣(Lobster Trapping):一個主題裡邊看邊找,LIB的Exploratory seeking/searching
- 一網打盡(Indiscriminate driftnetting):設定主題範圍與檢索策略後全部都要,LIB的Exhaustive research

ps. 由於使用家裡的電腦,所以沒辦法用列點符號跟數字XD

----------------------------------------------------

接著這階段介紹「資訊尋求行為(ISB)」
大概就是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行為
1. 搜尋(Search)
2. 瀏覽(Browse)
3. 詢問(Ask)

在這些行為的融合下,成為我們每個人平時的ISB
不過我們是堂實務導向的課(跟某必修不同...)
就簡單列舉一些LIB導論裡古早又常見的ISB:
1. 採草莓:一路比較的過程
2. 滾雪球(滾珍珠?):滾相關資訊(more like this)
3. Two-step model:透過某機制進行兩階段檢索,如「網頁目錄」的Search(瀏覽架構->搜尋),或是「Searchme」搜尋下的自動分類

------------------------------------------------------------------------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本日的重頭戲~
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也就是大家進標題的圖,是來自於IA大師James Garrentt的網站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架構,所以我把他記錄下來之後,就沒做筆記了(哈)

1. 表層(Surface):就是第一印象,整個網站給人的感覺
2. 版型(Skeleton):資訊骨架、版面設計,總不能亂擺麻
3. 內容流程(Structure):使用者進入時整個網站資源的連結順序或分層架構(要點幾層)
4. 範圍(Scope):使用者要什麼?資訊的內容?(User Tasks)
5. 策略(Strategy):網站或組織建置的目標為何?顧客是誰?背景是什麼?(Goal)

打完才發現五個都有S
這圖好在於,他每一層還有小圖示,可以讓你知道他的含意
而這個五層元素重點是實做與應用!老師還舉了很多例子像是室內設計之類的
希望可以好好用在我們這組的CMS(據說要做旅遊網站...)

--------------------------------------------------------------
以上就是上禮拜二的精彩回顧......(對不起星期天才有空寫 嗚嗚嗚)
Orz...(這梗好像過時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