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課堂心得]圖書館與資訊社會-資訊衝擊下的政治經濟學(10/6, 10/13)

steam man
蒸氣機告訴我們「機器可以代替人力」
那接下來,資訊[或者說]電腦跟網路又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我只能說這一次的主題絕對精彩 ...

[圖片取自:
patent_pending_blog]
對專利(patent)有興趣可以逛這blog,有圖有說明很好玩!


---------------------------------------------------------
承襲了「質疑資訊社會

」的腳步...
談到了社會結構與科技發展之間的關連
進而帶出「
政治經濟學
」的面向,也就本次的主題
因此這一次我們將會在一些著名理論中盤旋著~酷吧

我們回頭想一想斷派
所堅持的理念(進步、進化的社會)中
有一個被認定強而有力的量化證據,
產業結構變遷
沒錯,一定聽過後工業主義(Bell
)吧?
對已開發國家來說,工人的數量早被
服務業
大量取代
這些數據是活生生地寫在每年各國的經濟統計資料上頭
這象徵了什麼?
不用做事就有飯吃的時代來了?
因為效率!做得少、但是得的多


所以知識產業抬頭、專業至上的社會營造了一個新願景?

某些程度上Bell

說對了,理論知識的確領導著經濟體系的運行
但以此為立足點推論到整個社會運作的軸心時就站不穩矣!
首先在
服務業的定義
就可以破功,
說一個研發部門的主是管資訊服務人員,或許我們不會有疑義
那如果是一個專門Keyin的工讀生、一個操縱飲料系統的店員呢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服務業甦醒才算是帶動知識經濟
那一些已經存在已久的職業,如工藝雕刻家、火車的列車員
那時候則沒有所謂服務抬頭的情勢?還是說那些事不算專業技能?

換句話說,製造業跟服務業根本沒這麼好切割
但是一Highlight的時候卻講得好像只有一些高階知識份子
在做決定、在影響社會結構的每個環節,這是說不通的!
甚至將後工業主義的終點比喻為
人人皆有所養
的大同世界
將理性、計畫、高品質、高效率的生活模式作類推

再者Bell的後工業主義的另一個立基在於反整體論

為了強調資訊、知識以及專業人士等發展的重要性
將社會結構(勞工、生產)、政體、文化(風俗、認知)三塊切開
而在自主發展的模式下大唱理論知識的權威與影響
這無疑難逃
科技命定論
的影子!
完全忘記科技始終出於人性的道理...


那就從整體論去談,反正證據是隨處可見的


既然用後工業社會來比擬資訊社會站不住腳
那強調社會延續與擴張的
調節學派(regulation school)
呢?
換言之,這個學派承認社會是不斷演進變遷的
而社會在受過大環境中的每個因子激盪下會不斷調節
潛移默化地建立該時期的
積累政制
(Regime of Accumnlation)
而用以維護這整個過程的規則稱為
調節模式
(Mode of Regulation)
像是法規、標準或一些當代視為教條的事物

積累與調節的概念應用到我們所認定的變遷時期(2戰後到現在)
舉出了從「
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
」 的調節模式
說的就是我們熟知的福特汽車效應,製造業的生產線出現
造就大量生產、工人薪資普遍提升、大量消費的循環
到了70-80年代全球化效應展開,跨國企業的林立
銀行業、廣告業、保險業等興起,搭載的是什麼?
ICT基礎建設、知識與專家社會等新特徵逐一浮出檯面
產生了新的積累政制!

在這個Mode下,產生了我們耳熟能響的「彈性專殊化

我們的工時、薪水不再是固定的、勞務內容也是多元化
同樣地,消費方式也變的更多樣,產品也偏重個人導向


看起來似乎不錯阿


優點是不少,但可能只是對企業來說而已
對勞工階級卻非常不妙
,彈性專殊化使得一堆契約勞工的產生
他們沒有任何保障,在家裡頭上班,公司不用支付硬軟體設備
沒得休息,一睜開眼可能就要工作,因為「
論件計酬

大企業大組織更可以做人事瘦身,因為自己不用再養一票人
公司的核心職員留下即可,跨國的分散也讓組織趨於扁平化
需要人來執行時,就交給外包(outsourcing)


這樣你還會覺得比從前的勞工好嗎


人們變得不斷在找工作、換工作
為了養家活口要同時兼職好幾個工作在身上
薪水卻少的可憐,沒有保障、一休息就坐吃山空
所以這就是我們期待的、資訊社會擁載者們期待的「
新世界
」?
資方可是樂得很,沒有殺小工會的抵制力量了
表面上搭載著ICT給人們方便,其實潛移默化地從制度上剝削
沒有人可以阻擋這隻黑手的持續擴張,它叫做
資本主義


馬克斯的味道似乎越來越濃厚囉


因為調節學派骨子裡就是馬克斯阿XD
不過史勒(
Schiller
)可是更帶勁地闡述目前的資訊時代
簡直是一個
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
資訊科技並沒有
將人類社會的本質改變,而是放大了資本主義
承襲上一段所談,跨國大企業不斷整併與擴張
有能耐生存者成長到一個段落時,就是要買別人,或是被別人買
他們將資金聚集起來,為的就是擴大壟斷範圍
寡占事業的目的,自然就是要求最大利益,仁義道德倒是沒學過
有錢、有權,與國家機器更是可以密切的合作
全球業務與監視,一樣的東西在全世界各地都賣一樣的價錢
好像地球上所有物資都一個價、所有人的收入都一個樣[移轉價位]
這就是統合式的資本主義,掌握財富、ICT就越能掌握資訊
然後走越高級的業務監控與吸收更合理的暴利
老百姓呢?接收人家吃剩的就好,要錢的資訊被包得好好的
免費的、自由的,你喜歡就拿去吧,反正給你也不構成威脅
能賺錢、有價值的,老子早就收購了,想拿就是侵權
資訊自然而然地商品化,而你的大腦就是被雇用的對象
你是公司的人,做出來的作品就是公司的
你個人創作的作品,在智慧財產權鍊中分到的錢絕對不是最多的


所以資訊根本就是資本,就是產權文化之一麻

對啊,腦力變成生財工具,工作也變成知識勞動

為主
承襲彈性專殊化的自主性,每件事的成敗變成個人的責任
每件工作都可以切割得很零碎,勞動者越來越沒價值
你不做,我找其他人就好了,也許就是一種失業文化
原本資訊社會下的
新理想勞動者
,變得弱斃了~
然後再跟我們說:服務業人口比例上升,社會在進步!
咳!吃屎吧!或許職業類別變得更多了,工作卻很危險
因為這是根本是一個不健全的潮流!!
滿街的契約勞工,不斷地縮小雇主責任
勞工逐漸遠離雇主、雇主逐漸遠離責任,噁心斃了的責任轉向
原本以為在高效率的系統運作下,生活會更有品質[對有$人]
但顯然是造就更多人口陷入貧窮的狀態

回歸到文化面向,資方為了行銷、為了宣傳
電視、電影、電視劇、網路媒體是一個超棒的工具
西方國家的生活形態與食衣住行無不讓人嚮往
鏡頭一轉到其他國家就是天災人禍
市場
」需求變得是社會驅動力的因子
能賺錢的東西才算是有價值,知識、資訊、所有權、財產權
有收視率才是重點,康X來了、大學X了沒、全X開講、全X最大檔、X果日報...
誰管那些東西有沒有營養,符合大眾喜愛就好
消費至上的世界就這樣持續在主導我們的社會運轉


聽起來似乎讓人毛骨悚然


這樣一來豈不是被吃死死的?
因為
社會主義
就是要點出階級的不平等呀!
當然,會以批判的聲音,史勒的論點雖然真實,但並非無堅不摧
運作面上,我們不可能回去共產主義(90年代就已經瓦解)
政策面上,批判的社會主義學家無法提出實際方案
階級上,何謂資訊富者、資訊貧者,似乎又分得很粗糙
價值上,大量網路資訊、免費資訊或許無法比擬包裝精緻的付費資訊,但也絕非全是垃圾(all or nothing的說法相當武斷)
人為面上,大眾也並非盲目的,他們會選擇、會避開
不是每個決定與購買都是受廣告或文化洗腦而成
需求的的醞釀與滿足並不是單純從表像上即可直接解釋的

不過這就像個惡夢般的真實
全球經濟下的資訊勞工的命運是相同的
怎麼辦才好呢?是不是覺得根本什麼保障也沒有呢?
在還沒有掃瞄或字元辨識的時代
書怎麼變成電子書呢,在這裡請人都好貴
那就到開發中國家去請key in人員吧
只需要提供一些簡單的設備,打完一本書只需要一塊美金
這可能還是比他原本賺得多...(這要怎說呢?)

Sweet Dreams的背後原來是人類的另一種弱肉強食
想要生存就請踏著弱者的屍體向前
新野蠻人
」的誕生!
這可能是啟蒙、理性主義者從未想過的!
Mr.洛克!倘若你還在,你怎麼看?

[下一次主題:公共政策與公領域的消弭]

3 則留言:

周媽 提到...

有好久好久一段時間沒看有關圖資的東西喇..
難得發現在你這邊有分享~~
一邊看, 感覺自己並沒有離開台灣太久(事實上已1年多了)
真懷念大學的生活, 同學們大概大部份都唸碩士吧, 還是學生, 真羨慕~~
下次我再回來台灣, 一定要找你們聚舊!!

Ken Hsieh 提到...

不念碩士工作不好找呀= =
哈哈要空要多回來找我們玩阿XD

匿名 提到...

您好,您的文將很不錯,將借於引用至同學討論資訊社會之主題,若您不希望將借於引用,回覆於便會將引用部分拿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