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資訊學研討(Fall2008)-概述篇

InformaticsDiagram
圖片來自: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cs(Arizona大學)

這系列的文章拖了將近一年多
因為當時實在沒有作筆記的習慣,也沒想太多
但在下學期讀者服務與研究方法兩科完整記錄後
萌生把這些東西在統整一次的想法...
因此會以我的所見所聞與觀點出發,去整理與呈現的心得
不闡明一個個細節與理論,而是將零碎的筆記與學習歷程寫出來
希望能給一點也不懂資訊學或資訊科學是啥的人,有點啟發


這篇是資訊學心得回顧的第一篇
所以簡單說一下這次回顧的內容,主要分三回:
  • 概述篇:資訊學的意義、範圍、理論基礎(包括創新散播)
  • 核心篇:書目計量、資訊檢索、相關判別等
  • 評鑑篇:系統評鑑、資訊素養與道德、學術評鑑等
---------------------------------------------------------
這課的授課老師是黃慕萱教授
而課程開頭即是界定課程的主題

何謂資訊學

資訊學,或是稱作資訊科學,指的到底是什麼?
黃老師從三種角度切入:資訊本身、資訊流的過程、資訊科技
資訊本身?換言之,資訊(inforamtion)是什麼?
大家都聽過資訊是從資料經過整理、加值而來
能夠降低個人的不確定性、改變認知結構並產生意義
進而衍生出知識(knowledge)與智慧(wisdom)
因此,要如何定義資訊學,必須視研究領域的目的與需求而定
對圖書館來說,分類編目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資訊流,則牽扯到整個資訊生產、加值、傳播到回饋等過程
每個環節都是一門學問,圖書館是在資訊的上、中還是下游呢?

資訊科技在電腦與網路普及後,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也許我們可以說,那只是工具或是技術,動搖不了核心的東西
但卻撼動了原本圖書館工作的效率、制度與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當然,我們還是以圖書資訊學的角度去探討資訊學
有別於資訊工程、資訊管理、資訊傳播等科系
這堂課強調的核心是資訊的組織、利用
這也許就是硬學科(放諸四海皆準)與軟學科(藝術)間的差異
即是看待同一個領域,也可以描繪出不同的風景

那回到一個宏觀的角度,資訊學怎麼來的

任何事都有一個起點,資訊學的起源是
資訊爆炸
Bush(1945)提出了他的解決之道,Memex(memory+index)
認為新型的資訊儲存設備、檢索方式才能克服資訊障礙
此觀點深遠地影響了目前資訊科技的重要發展
如個人電腦、網際網路、數位圖書館、超文件超媒體等等

而不斷發展的資訊科學,有哪些範疇?」

其實不同的學者、國家,各自探討不完全相同的領域
但大宗的內容為:資訊檢索、資訊尋求、傳播學、計量學等
以及一些新興的領域,如專利、評鑑、知識管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White and McCain 在其1998年的共引研究中
結果將資訊學分成兩塊大領域:
domain cluster以及 retrieval cluster
前者的內容很相像圖書館學領域,包括資訊傳播、資訊尋求、文獻分析與資訊使用等;
後者則與資訊工程領域相近,包括資訊檢索理論及演算法、系統研究、人機互動等議題。

大家都在說典範轉移?資訊學有怎麼樣的典範轉移?」

從起初(1950)資訊科學以資訊檢索嶄露頭角後
系統導向一直是這學門的發展核心,強調檢索與演算技術
但在1970年開始發現僅考量客觀的系統是不足夠的
因為使用者是主觀的,這且牽連到「相關判定」的設計
如開始關注使用者情境、行為、認知以及互動等
因此至今使用者導向則開始成為推動資訊學發展的主要驅力
此時,也就不難理解本文最上方的封面圖片
資訊學是由三塊部分所組成:系統、資料,以及人!

談談資訊科學的理論吧!?

國內談理論的學者少之又少,而首推就是這本我大一時曾翻過的
情報科學原理」是由王崇德老師(民80)所編著
離今以將近20年,但該怎麼說呢?
雖然資訊學是一個會受資訊科技更迭而不斷變換面貌的學門
但此書所提及的概念卻是可以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重要原理!
包括從最基本的相似原理(包括計量學)、耗散原理(熵)、馬太效應(強弱差距)、大世界悖理(傳播學),到最小努力原則(效益)、隨機過程原理(統計力)等
都提供了目前資訊科學、技術與資訊社會形成的一套解釋邏輯

最後, 為何資訊要被重視?阿應該說,為何會爆炸?

很簡單,因為太多新東西充斥在我們周遭了
不得不去重視他們,這就是為何要談「創新傳播」的原因
英文是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感覺就是傳播學、社會學的東西,但他對資訊學來說有非凡意義
傳播是雙向的,而創新傳播講的就是一個新事物從第一次被使用到廣泛受到大家接受的過程
這是一個社會結構的更迭,那關資訊學什麼事?
回到之前說的「使用者導向」,是不是稍微懂了呢
我們之所以關注資訊爆炸,就是因為他不斷衝擊我們的生活
因此我們開始關注一些事情...
哪些事物會影響我們?他們是怎麼影響的?誰扮演關鍵角色?
成功打進大家口味的創新又要哪些條件?
要把這些一系列的問題釐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許夾雜學術研究的價值,同時也包括了商業的巨大利潤呢
至此,應可以清楚瞭解到
Rogers那本1995年的書至今依舊風行的原因吧?
他提到創新傳播的五大特色
相對優勢、試用性、相容性、可見性與複雜性
都是在回應我剛剛上面紫色那段丟的問題

所以「資訊」兩字會這麼夯,不是沒道理的
因為他控制著目前的世界,而全世界也都在試著瞭解他(完)


閱讀文本
  1. Borko, H.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American Document 19(Jan. 1968):3-5.
  2. Bush, H. “As We May Think.” Atlantic Monthly 176(Jul. 1945):101-108.
  3. Janssens, F., Glanzel, W., and De Moor, B. “A Hybrid Mapping of Information Science.” Scientometrics 75:3(2008):607-631.
  4. Meadows, J. “Fifty Years of UK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34:4(2008):403-414.
  5. Saracevic, Tefko. “Information Science.” JASIS 50:12(1999):1051-1063.
  6. White, H. D., McCain, K. W. “Visualizing a Discipline: 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72-1995.” JASIST 49:4(1998):327-355.
  7. 王崇德。情報科學原理。台北市:農資中心,民80。
  8. Rogers, Everett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4th ed. 1995. chapter1.
  9. Rogers, Everett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5th ed. 1995. chapter1.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老師說資訊學都沒有像其他學有理論,還反藍老師,老師也一時難想到,只想到最小努力原則,你卻想到一堆理論....好屌!那些理論就在你說的那本書裡全部都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