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社大爆報(雖然已經沒維護,但很有意思的網路刊物)
正當我們潛移默化地把「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之類的字眼
習慣地打在論文或文章的開頭時,我們就已經認定資訊革命了
對啊資訊取得多元、生活無時空限制...
這些不是表示我們比從前人做事更有效率、享受更多便利嗎?
-------------------------------------------------------------
我不想把依照著指定教材的脈絡或是那些社會學理論走
而是把這些通通融合在一起,一起回答我們這個世界的問題!
「資訊社會真的來了嗎?怎樣子的生活被取代了?」
一般來說,「革命」兩個字的用法有越用越泛的趨勢
好像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可以被扯到革命,如電視革命、電腦革命
所以我們絕對聽過一些類似的口號來稱呼這個時代的特別
資訊時代或是第三波革命(Toffler)之類的..
沒錯,我們都期盼一種憧憬,可以帶來更進步、更美好的未來
所以這派說法就是一種對「新時代的信仰」,也是所謂的斷派
經歷過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了現在的「資訊革命」
其內部運作是一直隨著資本主義,也就是企業的創新而發展
透過熊彼得所提到的創造性毀滅與長尾理論的結合
更能解釋科技在這樣一個世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以MP3市場為例,當各大廠剛開始製作時還是十分粗糙的
直到現在,唯有容量大、輕巧、螢幕大等功能的新貨才能生存
Sony、Apple無不如此,自己的產品一代又一代的推出
好像之前的產品都不重要似的,「因為這東西只會越來越好」
當某個小技術一飽和,企業的研發團隊就會生出一個新寵兒(如觸碰式螢幕)
當市場反映不錯,其他競爭者馬上就會跟進,深怕落伍
樂此不疲地進行一個長尾又一個長尾的進程(投入、飽和、衰退->創造性毀滅->下一個長波)
這樣聽起來,其他產品也是一樣,整個世界的運作好像也是如此
一直朝著良善的、進步的,享受那些以前人連作夢都想不到的事物
還記得莫爾法則(Moore’s Law)嗎?
過去長達35年的歷史見證,每18個月電腦的運算速度就快一倍
這樣發展下去還得了,電腦只會反應越來越快,幫我們做完更多事
這樣的模式與進展真是前景無限好呀~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
從歷史巨輪的轉動下,器械的改良的確可以產生巨大影響
但是真的可以咬定「資訊」就是那台「蒸氣機嗎」?
把觀點拉回上禮拜談的「科技或技術命定論」
就可以解釋「科學發展」是無法翻轉角色的!
為什麼?
因為科技命定論者的論述立基都過度強調技術的獨力發展性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科技發展都無法規避一個問題
科技發展的驅力是什麼?(Mumford)
「就只是為了更棒更好啊?」才怪勒
它一定要放置在當代的時空脈絡之中討論
在兩種社會結構中(威權[封閉]、民主[開放])
我們無法將一切科技發展的活動從政治、經濟因素中抽離
「好啊!那我們就從政治經濟來談社會變遷」
有了資訊科技或是所謂的ICT,到底多了什麼事?
全球化的市場、廣告與行銷無遠弗屆的推動、文化勢力的擴展等
數位化的生活使得我們在網路上可以做幾乎所有事情
許多在過去歸類為有限的資源(如電信傳播業)都不再由政府把關
中央控管時代的瓦解,造就產業民營化、私有化的競爭盛況
在企業內部也是如此,業務變得國際性、分散在各地各時
卻又可以透過設備統一監控、管理與記錄
隨著大眾媒體的全球薰陶,美國化、民主化的思潮感染力十足
「那這樣跟資本主義有不一樣嗎」
近一百多年來的變遷令我們眼花撩亂
結果還是被資本主義的圈圈裡頭,為什麼?
之前「斷派」所提出的願景與美好,其實骨子裡是資本主義?
所謂的「資訊社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是一個形式、元素
因為怎麼解釋社會現象,都離不開一個關鍵點
「資訊的商品化」,又想到一個詞了對吧?「知識經濟」
把資訊、知識都變成物品,加上價錢
這樣將資訊當作生產工具的社會,有可能打破資本主意的範疇嗎?
「絕對沒有!」而且會產生更多的問題與剝削
下兩週再持續談這些連鎖反應與所謂「資訊社會」的真實面
「資訊的政治經濟學」
這裡小談兩個插曲
- 盧德份子:19世界末破壞蒸氣機的狂熱份子,認為其搶了人類的飯碗(反電腦、反網路份子也是一種唷)
- 法國的Slow food、Slow city活動:反對接受美式食物與文化的入侵,抵擋全球化的浪潮(保留本土文化、身土不二,我們身處的臺灣到底還剩多少人以己為容?哈日、哈韓、崇拜老美國...)
2 則留言:
屌哥....
你寫的這些應該不只筆記吧....
真是太屌了!!!
所以我是打課堂「心得」阿..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