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其實我沒有報告(白準備了!翻桌!)
下課的時候同學還說我賺到了XD
其實我也學到很多東西啦!算了算了
以後我有參與製作的PPT我都會放出來,自己做的當然會放
這樣我內容就可以放少一點XDDDD
沒有啦,因為我不想照打一些課本或是其他地方就有寫的東西
這裡不只是重點整理,也是我的心得整理
-------------------------------------------------------------------------------------
先跟大家說明一下我們這組準備的食材:
基本原理:
-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ch.8,10)
- Woo, H. (2005). The 2004 User Surve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66(2), 115-135
- Talja, S., Vakkari, P., Fry, J., & Wouters, P. (2007). Impact of research cultures on the use of digital library resour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8(1), 1674-1685
課堂一開始,珊如老師先回答上次一些同學對「前測效應」的避免方法進行討論
- 以更小的樣本來測試「前側與後側」(我說的):不過老師說小樣本也是很容易出現選擇偏差!
- 前側不要與後側一樣(彥翔說的):問題很大,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了除了處理以外的變項!(很致命)
- 索羅門法(老師說):雖然我上週整理筆記時,自己還打避免前測效應...(果然我還是無法學以致用)。稍微簡單說明一下這個方法,這個實驗法會很麻煩,為了避免前測效應,將原本的實驗流程改為四條路線:第一組=前測+處理+後側、第二組=前測+後側、第三組=處理+後側、第四組=只有後側。應該很容易看出來了吧,這樣一來就知道有沒有進行「處理」,是不是受試對象回答前後測的效果,但是成本真的很高喔...
首先就是問卷法的精神所在「抽樣」!
為什麼抽樣很重要?因為這來自於我們的研究目的(母群體是什麼?)
將母群體的範圍確立,然後知道我們是要從母群體身上得知的什麼
哪些特徵?參數是什麼?性別?興趣?年齡?地域?職業還是學歷!%@$^&#&…
因為我們不可能進行普查,所以只能用「少數推論多數」,所以取樣很重要!很好懂吧
這裡要補充一下立意抽樣(建豪問了配額跟立意的差異)
其實都顧名思義,配額就是已經先想到母群體的雛形,有百分之多少問哪群人?另百分之多少問誰等等
立意比較少見,比較沒有從樣本去推母體的概念(很矛盾吧),因為通常是用在目標對象為一個很特殊的群體,所以要「特別訂做」一些規則去找出這些人,這就是立意抽樣的精神!
接著就是抽樣會產生的誤差!老師歸納為兩個:
- 機率誤差:愛賭博的人都知道,機率都一樣,但是有時候就是怎麼壓都不會中。即使是隨機也會有誤差,所以才需要信賴區間這種東西
- 系統性誤差:有時候取樣的來源與過程會有所限制(受訪者),無法真實測到我們要測的。所以要動一些合理的手段,例如適當使用一些權重去幫助提升整個研究工具的信度與效度
最後就是「問卷」的本身了!
問卷要做的好,首先就是題目要能反映研究目的,這已經是老調常談,不過這是首要!
老師與我們討論到許多細節能幫助我們做出一份好的問卷,簡單說就是避免出現「無效問卷」、「回收率太低」
- 前測的重要性:前測往往可以找出一籮筐的問題
- 題目問法:太學術或是不符合受試者的經驗的問卷都是不好的設計
- 變數凸顯:在文獻分析時就要highlight出來,使整個研究脈絡一目了然
- 取樣嚴謹:這個部分應該不用多說(隨機的精神!)
問卷設計是調查研究的靈魂「過程比結果重要」!
因為有瑕疵的過程,結果也不能說明什麼!這堂課實在受益良多呀!
------------------------------------------------------------------------------------
其他的重點就在投影片囉!
2 則留言:
HEY 我是阿飛
我在GOOGLE前測跟後側的效度
結果就跑出你的網至也太巧了
哈哈哈
有一年沒看到你了吧XD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