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課堂心得]4/29研究方法-田野調查(Field Research)

womens-group-canglon-darien-panama_lauren-koller
圖片來自:Latin American & Iberian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離開實驗室,來到人群的旁邊,做研究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或理論堆砌
我們要調查的是人或是社會現象,就來到那個環境來體驗吧
這就是「田野研究」!!!

--------------------------------------------------------------------------------
本週的主題就是「田野調查(Field Research)
簡單來說,田野研究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的環境下,與研究對象面對面的互動
透過觀察、交談的方式去理解、描述與體驗意欲瞭解的事物
(特別是文化)
而我們會稱這些研究對象為「成員(Member)」


常見的方法上有三種
  1. 紮根理論:包括開放性(由資料初步歸類)、主軸性(發展關連與架構)與選擇性三種層次的譯碼
  2. 民族誌:強調類目分析(分類的比較)與情境分析->需要花多一些心思在瞭解該領域的專業用語或暗語
  3. 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研究分析對象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處理事務所使用的基本方法
我對這部分很感興趣,於是請教老師內容分析與扎根的異同
老師談到了一些方法與性質的不同,我將其整理如下


內容分析法(非干擾性研究) 扎根理論(田野研究)
事先定義類別 不事先定義類目
量化數據的計算與推論 比較類目關連與質化分析為主


田野研究的步驟
一、準備
  • 閱讀相關文獻
  • 去除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與想法
  • 擬定完善的資料紀錄與組織方式
  • 調適好自身狀況
二、選擇地點
  • 確認地點屬性(與研究目的相符)
  • 研究者必須是局外人(不能太熟悉)
  • 進入田野方式
  • 事前規劃
三、進入田野
  • 找到守門人(管理者),此人非常重要,打好交道
  • 選擇角色扮演(以何種身份與姿態進入)ex:義工
  • 研究者本身只是一個「研究工具」!!(比較問卷法中,問卷才是研究工具)
  • 保持陌生的態度,才能有敏銳的觀察
  • 與成員建立信任關係,並融入其生活
四、角色扮演
  • 瞭解該角色能取得資訊的限制
  • 決定涉入的程度(完全參與到完全觀察)-姜克、甘斯與阿德勒斯體系
  • 摸索竅門(生活舉止)
五、資料蒐集
  • 觀察(根據實際資料紀錄、非口語的部分)
  • 傾聽(透過訪談)
  • 瞭解暗語(行話、術語以及一些只有他們懂的話)
六、記錄
  • 形式很多種:繪製地圖、圖表、筆記、錄音、錄影等
  • 筆記部分:包括三種:觀察時的內容(事實描述)、當下的看法(過了會忘記)、整理時的推論
  • 品質:可能產生誤報、規避或偽裝等情形
  • 信度:內部一致性、外部一致性。可以將結果回報成員加以驗證「屬實性」
  • 效度:生態、自然、成員、勝任局內人的表現等因素
七、訪談
  • 田野訪談有別於典型的調查訪談
  • 根據題型可分為:描述性(用於開頭)、結構性(對某事物的瞭解)、對照性(比較與其他事物的關係)訪談
  • 訣竅在於找出「報導員」(往往是之前所談的守門人),能夠提供研究者協助、且對當地十分瞭解
八、離開田野
  • 一走了之是最不好的作法
  • 良好的解釋與溝通並保持聯繫
  • 不要令人產生欺騙與利用感(做人是互相的!!)

討論完最後談到田野研究的一些缺點與難處
  • 欺騙感(誠實也許無法執行研究)
  • 保密內容(有些研究所取得之資料不宜公開)-報告與論文的出版問題(隱私vs. 知識)
  • 對象是偏差者時會產生安全議題(如罪犯)
  • 難以針對高權勢族群進行(會產生許多阻礙)
  • 老師的建議:基於道德仍要盡可能坦承,但需要有技巧的、循序的去揭露事實

接著透過後面兩篇文章實例,大家則根據一些未釐清的部分與老師及報告組討論
  • 成員的滾雪球:不知道如何找人時,可先透過報導員介紹,在一個牽一個,依此類推
    同時要設定與確定是否已達到「資料飽和」!!!(當資料同質性、重複率高時),表示需要停止
    此法缺點就是可能怎麼找都找到那群人!!!
  • Intersubjectivity(互為主體性):研究者只是研究工具,必須用局內人(成員)的觀點去描述,老師說很像柯南XD 研究者與成員的關係是相互影響!!不是自己解釋
  • 質性分析vs. 量化分析:承襲我上述談到的扎根理論(質)與內容分析(量)的比較,我請教老師是否換一個人進行田野調查時,結果會有所差異?答案是「沒錯!」因為量化研究為求一個標準且客觀的答案(Hard Fact);質化研究則是不強調那些事實,而是希望透過每一個個體的瞭解去做一個陳述,就如同一個攝影師或是畫家,換個人詮釋一個風景也許會不同,但我們就是要瞭解、體驗與描述那些事情!
  • 田野研究用在LIS:圖書館機構、虛擬社群(部落格、BBS等)、同質團體(如勞工、退休教師等、某個活動Team)、企業組織(文化、知識管理)、特定場域的資訊尋求(漫畫店、美容院或醫院等)
本次的田野研究,開啟了我對質化研究的興趣
因為靠近人群的研究,雖然難以找出客觀事實
卻可以嘗試去探討一些無形且抽象的事物,配合自己的Term Paper
也有此方面的需求,我想會以扎根理論去研擬我的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