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人星期三早上非常該死的睡過頭
所以...瑋妮學姐的報告我一字都沒聽到..
不過事後補救是我常幹的事,於是就去Ceiba拿PPT研究一下啦
那這張Getty研究機構是怎麼回事?
因為學姐的報告主題有超過一半都是在講「蓋題」麻
所以我就去看了一下,這個兼具藝術與奢華的地方在做的研究
如果你想看仔細一點,可以直接點圖連過去那個WiredNY的論壇(圖很精彩)
總之有個超有錢人最後弄出基金會去贊助藝術博物館、研究機構等,而且是大規模的
如果這些錢給我,我寧可先餵飽一些又窮又餓的人(like me, XDD)
「蓋提跟數位典藏有啥關連?」
在學姐的報告中就是談到它們研究機構目前的計畫
像是控制語彙的部分「The Getty Vocabulary」
目前有四個索引典在進行進行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Art & Architecture Thesaurus (AAT)
- 《蓋提地名索引典》Getty Thesaurus of Geographic Names (TGN)
- 《藝術家聯合名錄》Union List of Artist Names (ULAN)
- 《文物名稱權威檔》 (這個還沒上網)Cultural Objects Name Authority (CONA)
以及一些研究成果的資料庫
如:
《建築學索摘資料庫》Avery Index to Architectural Periodicals
《藝術史目錄》Bibliography of the History of Art (BHA)
《起源索引資料庫》The Provenance Index Databases(這個很有趣,但是我測試的時候掛了)
《藝術史目錄》Bibliography of the History of Art (BHA)
《起源索引資料庫》The Provenance Index Databases(這個很有趣,但是我測試的時候掛了)
上面談得主要是在這次TELDAP秀的
其他蓋提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從這裡去看
以上就算是我睡過頭的功課...
-----------------------------------------------------------------------------------
再來就是雪華老師接續上次的PPT時間
從上次結論「產值與價值」去延伸討論
數位典藏的價值衍生出了四個衝擊「CASE」
- Culture
- Academic
- Socioecouomic
- Education
應該都很好想像,不過問題是「值得嗎」
我們國家投入了這麼多經費、人力與時間
究竟數典的Cost-effectice如何?似乎是一種與國際接軌或是正常趨勢使然
雪華老師說國內的數位典藏計畫起源很早(大約在民86)
當時也算是跑在許多國家之前,但為何我們國際研討會看下來
似乎沒有看出我們的優勢,只對國外的成果感到驚訝?
老師這堂課也花較多時間與我們解釋
目前國內數典計畫的困難與瓶頸(或是一些黑暗面)
其實我一開始也對學術殿堂抱持理想
但隨著離這裡越來越近,接觸日趨頻繁時
像是到了中研院,看到許多不同的人,所謂的學者們
以及它們所追求的所謂「真理」或是貢獻
我原本以為那是一種使命使然,比起商人銅臭味來說
我是打從心底的佩服它們每一個人
但是當我得到越來越多的消息,老師說的或是我自己文獻中看到的
我想這些憧憬是要打了折,而且是好幾折
或許名跟利始終是人類之所趨吧
以下是我從老師談到的內容摘錄的國內TELDAP的困難(包括合併前與現在)
- 形式上合併:光是數位典藏要與數位學習就有本質上的不相容
- 工作人員多為兼任:國外數典的工作人員多為全職,國內卻都是各忙各的人拼湊而成
- 原住民與漢人:處理原住民文化的數典工作時,漢人始終受到存疑與猜忌
- 數位學習的盲點:早期技術導向的「數學」已被證實失敗,目前主要以內容為對象
數位典藏的工作與其他工作一樣有許多說不完的苦
雪華老師一人兼任多職實為不易,也只有他能分享這麼多實作資訊給我們
另外像是我之前一直沒注意到的數位臺灣文化入口網站(英文版)
他的資料是以Collection級的方式整理,主要取向就是提供給外國人看
數位化的世界不斷席捲我們的生活,怎麼學術研究的典範也變了樣
以往人文社會的研究人員花80%的時間找資料,20%做研究
未來也許會整個反過來,這一點也不誇張
當我們看到達文西的蒙娜莉莎被還原的那一刻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