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課堂心得]2/25研究方法-研究論文計畫


這是一個用「Google Trends」跑得簡單的調查,
由此可以看出來「Jason Mraz」最近爆紅的程度壓過了「Daniel Powter」
不過07年之前可是不分軒輊的,這兩個人可都是相當著名且才華洋溢的歌手呢!
不過我最近比較愛Mraz (哈哈哈),因為實在有夠好聽的!


------------------------------回到正題-------------------------------

為啥要舉這個例勒,因為大家一開始就是在介紹LIS的趨勢麻
而且最近我們都在看課本,對量化跟質化的方法都開始熟悉起來了
好啦!首先先簡單總結大家報告的內容~

近年來LIS學術走勢呈現如下:
  • 專利:量少,但持續有產
  • 數位典藏:漲,前景看好
  • 知識管理:漲,但仍再摸索
  • 書目計量學:正常,穩定成長
  • 資訊素養:一般
  • 資訊行為:下滑,失寵
  • 資訊檢索:永遠有人探討
  • 資訊社會學(SI):摸索階段,持續成長
  • 數位圖書館:一般,未有具體定義(半摸索)
  • 資訊組織:永遠有人探討
接著我把老師對大家這次報告方法的零星評語做一點整理:
  1. 取樣宜廣:研究的對象要廣泛有代表性
  2. 體系宜全:利用一個有公認性的體系去規範較有說服力
  3. 呈現宜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呈現趨勢方法,應利用明顯、不易混淆的方式說明
  4. 參考現成資料:可利用類似Library Trend期刊的相關paper
這部分最後,整理老師所規劃的LIS四個研究面向(這個大家應該都有抄)
  1. 機構層面:圖書館、行政、管理、經營、館員教育等
  2. 使用者層面:個人、特定社群、社會現象
  3. 系統層面:自動索引、介面、檢索機制(IR)
  4. 資訊層面:資訊組織、各類媒體、檢索機制(IR)
老師有講一句很簡短有力的話:
研究就是針對特定問題去找尋答案的動態過程!

老師還無奈的表示:
學術趨勢的現實面往往受制於國科會(或是像美國NSF)的補助
而經費來源則又受制於理工為主的學科為依據(強調量化證據)

-------------------中場休息---------------------

下半場珊如老師開始切入研究方法的主題,教材是我們上禮拜規定必讀的paper中進行討論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ch.1,2)
還有另一篇Kuhlthau的不過老師沒時間談了

老師先舉了一些例子引入研究方法(順便試探我們有沒有看paper, 哎 我看不太熟,今天不太好意思討論)
  1. 系統好用性、系統績效:常用「實驗法」(對機器)、「訪談法」(對人)
  2. 館藏評鑑:常用調查法(既有資料分析)

接著幫我「複習」文章內容啦(其實課本都有寫)-「研究可以有哪幾種」!

-依研究目標
  • 探索性:適合研究「新興」領域,內容往往進行問題界定,較難指出範圍或明確定義
  • 描述性:適合研究「事實、現象(強調發生某條件)」,前提是某事件的定義對所有人都相同
  • 解釋性:適合研究出「預測或控制」的結果,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
附帶一題,任何研究的起始都在於:
「清楚且有效的定義」!因為這直接影響最後結果的可靠性

-依研究取向或訴求對象
  • 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純理論的研究,影響時間性較為長久,強調嚴謹的邏輯概念
  • 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訴求動機明確,強調結果意義,評鑑影響較為明顯
而應用研究又可細分為三
  1. 評鑑研究:探討需求、損益。註:這裡有點不懂,這部分是老師延續著說的,或許是我聽錯。而Neuman(2006)是把需求評估與損益分析視為所有應用研究都需要的工具。評鑑研究則是可細分為形成型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總結型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見p.27, 30
  2. 行動研究:研究者同時應用者,或是伙伴關係,最強調兌換「價值」的研究
  3. 社會衝擊評估研究:產出整體環境的報告,結果訴求往往是兌換成一種「說服力」
-依時間性質來分(課本圖2.3, p.42)
  •  橫切面研究(Cross-Sectional Research):在一個時間點上進行研究探討
  • 貫時性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穿越時間的延展性研究探討
  • 個案研究(Case Study):這個很好理解
其中「貫時性研究」,可在細分如下三種
  1. Time series:探討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2. Panel(小樣本研究):同一批人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3. Cohort(世代研究):分析相同經驗在不同時間點的差異(例如5,6,7年級生的差異)
最後時間所剩不多,老師快速地交代一下量化與質化的方法:
  • 量化:實驗法(自然科學較常使用)、調查法(有感或無感的調查,根據既有的資源進行挖掘或分析, ex市調、二次資訊分析等)
  • 質化:田野研究(研究訴求經常是現象的理解,需要長時間地進入場域研究)、歷史比較法(LIS領域中較少使用)
------------------------
當然今天的課程仍然是一個研究方法概要的縮影
還有許多方法的細節需要在往後的課程與文獻中一一釐清
希望每天夜間上課的精神都非常飽滿X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