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S的遊戲封面,叫做腦力導航,歐洲人Dr.Reiner Knizia's Brainbenders製作]
挺瞎的,放這圖要幹嘛,不知道,反正研方跟打電動一樣都要動腦吧XD
不過珊如老師比書梅老師更「用心」,發了兩篇閱讀:
- 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黃武雄(1999)-這篇有有意思,有點把以前的傳統教材翻案,我喜歡
-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汎森(2005)-接著三小時的課都在討論這篇文章
套裝知識vs.經驗知識真的是一個理論與實務的對比呀!
不過很可惜,老師沒有時間探討這堂課,不過王院士的文章的確更貼近我們的需求
首先珊如老師先提到碩士班的目標只有一個「完成那本會被接受著作」
的確,如果我們還有所猶豫,一下想以後的工作、興趣或什麼專業之類的
只會把畢業時間拖更長,而且毫無意義
因為我們正在念碩士,共同目標就是產出論文,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而圖資系也好其他領域的研究生也好,都是為了一個理由而存在:
「回答那最核心的問題」,生科系可能要回答「生命是什麼」
那圖資呢?老師認為是「資訊是什麼?」但是我覺得我的專業程度可能無法完全詮釋資訊二字
因為還有幾個領域分佈在資工、資管等
就我而言,我不敢說自己能回答什麼資訊問題,解決什麼資訊問題
今天光是叫我架個Server、組個電腦、排個網路線我可能就要花上個大半天
而我心裡的答案是「圖書館是什麼?」也許是受到星期一范老師課的影響
我覺得要能回答圖書館是什麼,才是一個圖資人能Cover的範疇
因為光是圖書館的定義或型態就已經超乎我們的一般常識所及
否則我們不會倚賴這麼多個其他領域協助或是驚恐Google、Amazon的威脅
回到那篇文章「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想當然不是要找小叮噹跟時光機,而是去思考怎樣作個好的研究生
以王院士等人的經驗去分享給我們這些「現在式」的研究生
我就以下分別列出大家與老師的討論重點,跟我自己的感觸(有些不全然是文章內容):
好的研究來自於好的研究問題:具有延展性,讓後人follow- 論文寫作的目標:不是快快畢業取文憑,而是人類知識的創新(這是一個使命)
- 學習有所取捨:不是一股腦的吸收或寫出來,相關或不相關要會判斷才行
- 走業界的思維:企業需要的是一種較為工具性質的知識,不是校園所學的學術知識。如果對某產業有濃厚興趣,就應該完全瞭解其上、中、下游的內容。(而不是無腦的說我去補個英文或是去學一下電腦之類的話,自以為這樣會有工作、有競爭力)
- 真正的學習等於「主動學習」:被動學習,像是義務教育,只能刻畫背景知識,而這是人人都該懂的內容,無法幫助自己在殘酷現實中生存(主動學習往往就是違反人性,唉)
- 知識樹的形成:先發散再收斂!先博覽才有判斷與取捨的籌碼,建立自己的強根與密枝。建立的過程是一種「Learning how to learn」,一套找尋資訊、建立關係,最後系統化瞭解的歷程
- 多與老師接觸:尤其是做研究的階段,多找老師表示有不斷地做功課;功課作太少更要找老師,表示有瓶頸需要突破與討論
- 隨時保持研究狀態:風氣、情境以及Energy
再來最後這部分討論「研究計畫書(proposal)」的撰寫,因為這是這堂課最後的報告,也有幾點要注意:
- 做此題目的「充分理由」:要能說服所有人
- 先從「文獻分析」開始著手:大量閱讀
- 好的proposal應該「循序漸進」:文筆與思考之間的一致性練習(講清楚,說明白)
- 要懂割捨(台上五分鐘,台下十年工):不相關就不要放,要Focus在重點
- 寫作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挖掘自己的過程,別被形式給嚇唬,壓力來自於自己。顧忌太多反而阻滯表達能力,可以進行十分鐘寫作或段落寫作(老師推薦兩本書:心靈寫作, 狂野寫作)
- 找尋楷模:新手寫作可以依循一個範本,當然範本也是有好有壞(60~100分都是及格)
-------------------------------------------
這是一堂我筆記狂做的課程,可能是因為比我想像中有趣
不過也是以不有趣的地方,下禮拜有兩篇閱讀;
-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ch.1,2)
- Kuhlthau, C. C. (2004).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n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2nd, ed. , pp.29-52). Westport, CT : Libraries Unlimited(ch.3)
以及近10年圖資界議題發表趨勢的口頭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