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課堂心得]圖書館與資訊社會-政治、公領域與現代與後現代(10/20, 10/27, 11/3)

neo.matrix
以後的世界會變成只有0跟1嗎?
也許我們無法確切預知將來的世界
但我們可以從社會的脈動與歷史的軌跡逐漸動見未來的模樣
這大概是我對這堂課所抱持的學習態度
這次心得比較長...因為也寫非常久XDD

圖片取自:
u2r2h.blog(內容多為時事評論)

---------------------------------------------------------
上一次經濟為主軸的討論中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
沒有什麼所謂的企業育才、更沒有混口飯吃的生活
要生存就只有不停地學習技能與獨立思考
沒有什麼一招半式可以打天下的道理
如果有,也已經被視為基本能力了
因為大企業與國家機器只能保障金錢不能保障什麼
要比別人傑出,就必須在這個狩獵森林裡頭盡快找到武器
人類的發展越後段,反而越接近原始的野蠻人
只是換了一種形式...



那政治方面呢?ICT也是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嗎?」


資訊傳播科技的觸角已經撼動原本一些原本單一窗口的角色
我們開始不必只能隸屬在一個社群裡,選擇性更多、門檻更低
不必像以往加入某個圈圈是要有身份、種族、地域性等要素
因此資訊社群的興起也帶動
政治的個人化網際共產主義
這樣的氛圍下,有人開始認為虛擬社群的力量能否取代過往?
因為接觸的途徑既多元又方便,自然而然促進其興趣與參與度
這道理就跟用任何辦法讓讀者進圖書館
然後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喜歡這裡
雖然這是一種「
直線的因果論」,但是其實我還蠻愛的XD
但不是每個人都如此樂觀,雖然新科技是能促進民主
但卻不是決定性的要素,對於積極的參與者來說
ICT能給他許多支援,但卻不一定能鼓舞未參與者
就像有人就是不喜歡去圖書館,即使老師出了一些作業
強迫同學們去圖書館或其網站找資料
他也不會因此愛上圖書館或其網站~
畢竟多數人還是只會關注與自己本身、興趣相關的事情



想利用大眾傳媒談政治?別傻了


用大眾傳媒或是網際網路來進行政治辯論是很難的
我們都有經驗,一到每天特定時段的某幾個特定電視台
都在激烈的討論著最新的政治議題與消息
或是一些網路上的熱門的討論版,論壇也好、BBS也罷
試問真的有發揮其功效嗎?還是只是一場秀、一個吵架平台
誤解、洗腦、謾罵與對立的營造,這才是我們看到的
並不是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地方
換言之,這種新的資訊政治就是一種誹謗政治
大家都焦點早就不是理性討論、就事論事的模式(表面上是)
骨子裡清楚的很觀眾要得是激情、隱私,披露
八卦才是王道
因此這樣子的政治參與似乎不是我們的初衷

那我們再談談這些應運ICT而生的新社群
是不是真的這麼好?



是互惠?還是自私自利


前面談到的網際共產、個人化等都一再告訴我們
「真實的民主」要來了,是這樣嗎?
在網路環境裡,彼此分享資訊與知識
並建立一套由下而上、資訊互助的模式而形成的禮物經濟
似乎滌去發揮了極大的「利他」理念!

但反過來說,花費在電腦前的時間與精力增加了
而減少了實際的生活與是社會互動,變得更佳自我依賴
資訊的個人使用增加了,一方面增進自由流通的行為(ex拷貝)
卻也同時增加了智慧財產權議題的無線上綱(授權與保護)
每一個個體特性被放得越來越大,
在網路上更可以找到與自己興趣更相像的人
而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起來又是否能產生力量呢?

其實並沒有,即使有,也很難有證據
這些虛擬社群的號召十分容易,同時也沒有嚴謹性與責任存在
其溝通模式與真實行動也仍在社會規範之下(交談記錄、集會法)



因此由新傳媒所營造的社群,還是與傳統有很大差距


我們仍避不開一些既有的社會制度與結構
雖然ICT改造了我們的傳播模式,卻沒有改變政治體系
也許加速了對信事物、新社群的認同,卻也增加監控、媒體的力量!
這也意味著某些東西被潛移默化的抽離,就是
公共領域
構成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要素不外乎:
論壇(理性開放空間)、私(人)、會同(媒體)、輿論、合法性、權威(工會)
但是我們知道這些要素都環繞著「資訊」
就像我們前幾次提到的,ICT興起引發了資本主義的肥大
「私」開始與「公」互相滲透,甚至以各種方式控制國家機器
而大眾媒體又成了資本利益的最佳代言,一點都不中立
如此一來,公共領域還剩下多少,理性與科學準則逐步被拋棄



圖書館呢?一個公共領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圖書館或博物館都一樣,都為捍衛公領域、公利益而存在
不過近幾年來,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持續出現倒閉危機
沒有經費、預算的優先序太低,有些地方救得起來
有些地方則不然,因為圖書館不是可以賺錢的地方
在這個資訊有價值的社會,公共性還會持續地被剝奪下去
同樣地,
政府也是一樣,消息的散佈與流通
真的可以自由地為了眾人利益地流通嗎?
想一想打仗的時候、想一想對岸所謂的和諧(河蠍)吧
企業更不用說了,透過巧妙的資訊經營進行整體行銷
沒事就會出出書、寫寫專欄、或結合能言善道的媒體人
將人們拉成消費者,減少自由市場的不確定
在這個符號環境透過包裝、設計、分期等夠種手段刺激購物
想當然爾,「
企業+政府」時的狀況更烈
影響立法決策、打壓無經濟能力的團體、套裝軟體入侵等



那國家呢?似乎一切都被撼動了,國家還在嗎


以國為準的民族國家概念不敷存在
相鄰近的國家在政經合作少會有其熱絡效果
但現在,即使再遠,地球也是零距離
總公司在哪裡變得不是太重要,反正都一樣

在Bell所談的後工業社會中,科技官僚會主導政治
自由市場的機制運作、跨國企業的規模擴張
國家的力量已經不再壓得住企業
像是Toyota、Sony還有人敢說他們是日本公司嗎
經濟上更容易去規避課稅、控制資金流向
政治上更是如此,如西藏事件、防堵色情等
國家的力量與權威開始摸不著邊際
有時甚至需要低頭妥協!



但此消彼長的效應也是存在的


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
廣大的ICT基礎建設還是必須由國家介入才得以完成
企業的運作也是要倚靠政府的法律保護
而國家機器的監控力量,隨著ICT進步也更顯茁壯
情報與資訊更是國家利益的核心

換言之,那些大聲喊著...
國家會衰退,個體會突圍
或是
國家會興起,監控無限大
的想法都太天真了
重點應該是那些ICT所帶來的影響力如何?
國家定義又是如何?強勢與弱勢國家當然不能相同視之
法律還有多少漏洞需要去規範才能捍衛真正的公平?
因為我們已經知道ICT的確更迭了許多事情的運作
但是影響的「程度」才是現在我們需要瞭解的
說什麼會興起或什麼會消弭,感覺都太危言聳聽了



或許我們才不在乎國家還在不在,反正身份證還在


還是回到離我們貼近的生活吧!
Castells提出了一個
Network Society的概念
認為網路的出現,把人群、國家、機構等連結起來了
產生了全球事物的整合化、跨越了地理與時空限制
當然,這些我們早就曉得~而之前談到的..
資本主義擴張、知識經濟、彈性專殊化也都符合其說
但他還是強調了資訊工作者的出現與菁英制度
高等教育與工作的連結是否一定?
資訊工作者增加是否又一定是因為市場機制所影響?
而且這樣的論點仍逃不出科技命定論與i資訊工作者的定義問題

因此我們開始把焦點移到「個體」本身
不用談太遠的社會結構,就談我們的
日常生活
以往我們吃個東西可能容易地知道碗裡食材從哪裡來
現在的食堂或便利店中的東西可不一樣
每一件商品可能是經過好多層手續的加工與分層處理
一瓶礦泉水的組成,從水、罐子、標籤、瓶蓋
再經過包裝、裝箱、批貨、估價到便利店據點
最後到我的手上,這整個過程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結構
需要複雜的計畫、分工的系統化,而我們正身處在這樣的世界



Giddens稱其為反思的現代性(Reflexive Modernization)
因為要做到這樣高度系統化的社會結構
同時必須仰賴
大規模的資訊蒐集
這在ICT進步的今日辦到是很容易的
換言之,這種資訊「監控」、「蒐集」行為
就是當代資訊國家有效統馭的手段
資訊的來源就是我們 -「
個體
透過個體「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反覆與社會互動中
不斷建構與調整,產生新的自我認同
在這個環境中,有兩個
特徵同時被放大
個性(individuality)與各化(individuation)
前者就是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特性會不斷地被看到、蒐集
後者則是透過大量的片面資訊蒐集,人群則可以被歸類、貼標籤
感覺很快地記可以瞭解某些的特性,甚至進行類推(刻板印象)



這樣子好嗎?感覺一切都在監控之中,以後的日子..


其實這是沒辦法的事,我們不妨回想一下電腦、網路的出現
都指向一個源頭,「國防科技」
1945年的Bush的理念、1970的ARPANET都是為了一個目標
所以說資訊科技是一種國家控制(對內或對外)的工具
可是一點都不意外阿~情報戰的概念就是如此
只不過逐漸發展到我們日常生活與社會服務時
我們突然覺得訝異,但
其實這就是現代性!
這些資訊活動就是現代化的本質,會帶來好的、也會有壞的
奇秀老師還講了一個詞「statistics」的字根就是「state」
統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國家的統馭,一點都沒錯呀~

既然已經談到了個體與現代性
這次心得的最後就以反動理性的
後現代主義做結吧


如果資訊社會並非是理性思想的理想終點時,怎麼辦?


我們以往只會聽到文學、繪畫上的後現代主義
當將後現代的精神套用到社會特徵時,則會展開一場激辯...
我們都知道「現代化」的社會準則就是源於「
理性
因為我們將經驗累積下來,整理成道理並用以解釋人類的動機
進而發展出來的知識可以對全體進行解釋,訴說真理、訂定準則

而後現代就是抓住這個論調狂轟
指出過去的歷史軌跡已經讓那些所謂的「
真理」信用破產
馬克斯的共產主義根本行不通、多得少做的科技帶來更多浩劫
所謂的客觀進步,只是先進國家看到的假象
人類更沒有因此比古人更快樂,For What?加速滅亡?

放棄正宗、反對權威與專業,就是後現代論者所力求的
他們將這種「
美學相對主義」表彰到各種社會現象
表示在任何領域中,差異就是好!
沒有人可以下標準說,怎樣才是好、才是有意義、才是王道
所以在這個概念下,沒有所謂的真理,只有不同版本的真理



那這種零碎文化跟資訊的關連是?


在此論調下,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放棄對價值、意義的追求
因此真相不見了!我們熟悉的「語言」也從工具,變成符號
而且這個符號的意義也不是真的,只是一個表面的詞
換句話說,實體並不存在!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由語言刻畫出來的!
這似乎越來越玄了,也就是我們居住在資訊裡頭



後現在主義的學者們,指出符號文化的迷思
廣號包裝、新聞媒體都在玩弄符號,使得人們產生錯覺
他們稱之為「符號的內爆」,一個詞的意思從一個變成多個
從好的意思變成不好的意思,從對的變成錯的
符號變得不再「表意」,失去了其「真理」
而那些「有價值」的符號/資訊,若需要得以生存
則必須符合「表現績效原則」!
也就是說,以實用價值、科技發展、商品化與否來衡量符號
這樣回想起來,對應目前資訊業或資訊相關科系正夯的現象
似乎若有其事,當然,這更是包含了濃厚的資本主義XD

然而後現代的理念充滿著自我矛盾...
「說沒有真理,那別人又如何相信你呢?」
「效用與知識商品化,不也就是回歸了啟蒙理性思想了嗎?」
或許後現代主義的論調太過偏頗,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尖銳性
或許我們身處在假象中,但在周遭的一切卻太過真實了
讓我們無法相信自己看到的感覺到的世界是Fake


就像某集ID4的結尾...也許某個粒子或空間下
又佈滿著另一個地球或宇宙在運行
又或許我們的生活與運作,只是一個線上遊戲的擬真版
只是自主性高到我們自己以為自己是「真的人」
以為真的活著,其實Server主機一敲到就是一個大浩劫
一關機或一當機時,「人類」就滅亡了...

Who knows? right?

沒有留言: